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研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管理 50 人论坛 2024 年会上指出,中国金融服务与经济转型的适配性有待提升,需要进行模式转变。
王一鸣认为,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是在传统工业化时期构建的,其大规模、集中化融资模式与传统工业化模式高度契合。然而,面对当前的科技创新浪潮,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的需求并不完全匹配。他具体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不适配性:
- 风险承受能力差异: 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性,而金融机构通常追求收益的稳定性,这导致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投资意愿不足。
- 融资期限错配: 科技创新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长钱”),而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提供短期融资(“短钱”)。
- 融资规模错配: 中小科技企业通常需要小额融资(“小钱”),但金融机构更愿意为大型项目提供大额融资(“大钱”)。
- 资产抵押难题: 科技企业通常轻资产、重研发,难以提供足够的抵押物来获得贷款。
王一鸣强调,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现有的金融模式进行根本性的转变。这其中涉及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共同努力,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以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方向:
-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完善股权融资市场,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开发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例如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科技信贷等,并改进风险评估机制。
-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 培育专业的科技金融人才: 培养具备科技和金融双重专业知识的人才,提升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
总而言之,王一鸣的观点凸显了中国金融体系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面临的挑战。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多方协同,构建一个更适应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的金融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