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川普,這位在加密貨幣領域態度向來曖昧的大人物,不知怎地,突然在卸任後對穩定幣產生了興趣,公開喊話要求立法者在八月前搞定相關法規。這背後究竟是怎樣的盤算,實在令人玩味。更詭異的是,一向對加密貨幣嚴防死守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竟然在川普發聲後不久,就發布了一份新的指南,聲稱某些類型的穩定幣不屬於證券,無需遵守繁瑣的交易申報義務。
這簡直就像一場精心安排的雙簧戲,川普唱紅臉,SEC唱白臉,一前一後,就把穩定幣的監管框架給定了下來。但問題是,SEC的態度轉變,真的是為了擁抱創新,還是另有隱情?要知道,SEC主席Gary Gensler可是個出了名的「加密懷疑論者」,他領導下的SEC,一直對加密貨幣採取高壓政策,動輒以證券法為武器,打擊那些不符合規定的項目。現在突然對穩定幣網開一面,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背後是否存在政治壓力,或者更深層次的國家利益考量。
這份新指南的核心,在於定義了一種名為「Covered Stablecoins」(合格穩定幣)的新物種。按照SEC的說法,這種穩定幣必須完全以實體法幣儲備或高流動性、低風險的短期資產支持,並且能夠實現1:1兌換美元。聽起來似乎很合理,但仔細一想,這不就是把穩定幣定義成了「數位美元」的翻版嗎?
SEC為何如此強調穩定幣的「穩定性」和「兌換性」?很明顯,他們並不希望穩定幣成為一種投資工具,而是希望它成為一種支付工具,一種可以替代傳統貨幣,在數位世界流通的「數位美元」。
但問題是,如果穩定幣只是單純的支付工具,那它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加密貨幣的魅力,不就在於它的去中心化、匿名性和投資屬性嗎?如果把這些特性都剝奪了,那穩定幣和傳統的電子支付又有什麼區別?
對於SEC的這份新指南,美國白宮AI與加密沙皇David Sacks倒是表現得異常興奮。他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SEC已經認定,全額儲備、具流動性、以美元支撐的穩定幣不是證券,因此,區塊鏈上鑄造或贖回這些穩定幣的交易無需根據《證券法》進行註冊。他認為,這項釐清將為穩定幣市場帶來更清晰的監管環境。
但Sacks的表態,更像是一種加密社群的自我安慰。SEC真的會因為Sacks的一句話,就放鬆對穩定幣的監管嗎?當然不可能。SEC的真正目的,是把穩定幣納入自己的監管體系,讓它成為自己手中的一顆棋子,為鞏固美元霸權服務。
SEC在指南中明確劃定了「合格穩定幣」的五大標準,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竟然是其行銷定位。SEC要求,這類穩定幣應專注於作為支付、資金傳輸或儲存價值的工具,而非投資產品。換句話說,發行商在推廣穩定幣時,只能強調它的便捷性和穩定性,而不能暗示任何投資回報的可能性。
這種做法,簡直是把穩定幣的潛力扼殺在搖籃裡。要知道,許多加密貨幣項目之所以能夠吸引投資者,就是因為它們能夠提供各種各樣的收益模式,比如質押、借貸等等。如果穩定幣不能提供這些收益,那它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將大大降低。
更令人費解的是,SEC為何如此在意穩定幣的行銷方式?難道只要發行商在宣傳時避開「投資」二字,就能讓穩定幣擺脫證券的嫌疑嗎?這種做法,未免也太過形式主義了吧。
除了行銷定位之外,SEC對合格穩定幣的儲備資產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按照SEC的規定,合格穩定幣必須以實體美元或短期美國國債等高流動性、低風險資產為支撐,並且必須將儲備資產與發行商營運資本完全隔離,不得用於借貸、質押、再質押或任何形式的投資操作。
這種做法,無疑是為了確保穩定幣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但問題是,即使儲備資產完全以美元或美國國債為支撐,也無法完全消除穩定幣的風險。畢竟,美國政府並非萬能,美元和美國國債也並非絕對安全。一旦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或者美國政府信用崩潰,那穩定幣的價值也將受到影響。
此外,SEC的儲備資產規範,也存在一些漏洞。比如,SEC允許發行商保留儲備資產產生的利息收益,但卻禁止將這些收益分配給穩定幣持有人。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讓發行商從穩定幣的儲備資產中獲利,而穩定幣持有人卻無法分享這些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SEC在指南中,對於Terra、Frax等演算法穩定幣,以及設計提供收益的穩定幣產品,並未明言其法律定位。這意味著,這些穩定幣產品,仍然面臨被視為證券的潛在風險。
Terra的崩盤,已經給加密貨幣市場敲響了警鐘。演算法穩定幣的風險,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但SEC似乎並沒有從Terra的教訓中吸取足夠的經驗,仍然對演算法穩定幣持曖昧態度。
這種做法,無疑是在玩火自焚。一旦再次出現類似Terra的崩盤事件,那整個加密貨幣市場都將受到重創。
SEC對穩定幣的態度轉變,並非孤立事件。實際上,美國國會也正在積極推動穩定幣相關立法。此前,美國國會已經提出了《GENIUS 穩定幣法案》及《2025 年穩定法案》等多項立法草案。而這些法案的核心思想,都是將穩定幣視為強化美元國際地位的金融工具,而非具收益性質的創新金融商品。
這種立法思路,反映了美國政府的戰略意圖。在全球經濟日益數位化的今天,美元的霸權地位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而穩定幣,則被視為鞏固美元霸權的一種手段。通過將穩定幣與美元掛鉤,並嚴格限制其投資屬性,美國政府可以確保美元在數位世界的流通和使用,從而維護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但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一種對加密貨幣精神的背叛。加密貨幣的本質,是去中心化和自由。而美國政府的做法,則是試圖將加密貨幣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下,讓它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在3月7日的白宮數位資產高峰會上公開表示,穩定幣將是推動美元全球主導地位的核心工具。這句話,徹底暴露了SEC的真實意圖。SEC之所以對合格穩定幣網開一面,並非真的為了擁抱創新,而是為了將其打造成「數位美元」的載體。
SEC通過禁止發行方將儲備資產用於市場投資,並要求資金隔離,進一步凸顯了監管機關將合格穩定幣視為「數位美元載體」,而非加密投資工具的意圖。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將穩定幣變成了美國政府控制的「數位貨幣」,失去了其原有的自由和靈活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旦穩定幣被納入美國政府的監管體系,那它將面臨越來越多的限制和審查。美國政府可能會利用穩定幣來監控公民的 वित्तीय交易,甚至可能利用穩定幣來實施金融制裁。這對於那些追求 финансовой自由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對SEC的這份指南表示贊同。SEC唯一的民主黨委員Caroline Crenshaw隨後發表聲明,公開批評此次指引在法律與事實層面存在錯誤,認為該指引「歪曲了美元穩定幣市場的現狀,大幅低估其風險」。
Crenshaw的質疑,猶如一記耳光,狠狠地打在了SEC的臉上。她直言,將此類產品稱為「數位美元」是錯誤且具誤導性的行銷說法。這些私營穩定幣不具美元的信用擔保、無保險保障,且在複雜分層的市場結構中潛藏風險,SEC的描述反而強化了業界對穩定幣「安全與穩定」的誤解。
Crenshaw的批評,一針見血地指出了SEC的虛偽之處。SEC一方面聲稱穩定幣是「數位美元」,另一方面卻又拒絕為其提供任何形式的信用擔保和保險保障。這種做法,無疑是在自欺欺人,试图蒙蔽廣大投資者。
Crenshaw還指出,SEC大幅低估了穩定幣市場的風險。她認為,穩定幣的風險,不僅僅來自於儲備資產的安全性,還來自於其複雜分層的市場結構。在穩定幣的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參與者,包括發行商、交易所、做市商等等。這些參與者之間的利益關係錯綜複雜,一旦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引發整個系統的崩潰。
此外,Crenshaw還特別提到了穩定幣的監管風險。她指出,目前穩定幣的監管還處於空白地帶,SEC的監管力度明顯不足。這種監管真空,為市場操縱和欺詐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
Crenshaw的警告,值得所有關注穩定幣市場的人們深思。在追逐高收益的同時,我們絕不能忽視穩定幣背後的風險。否則,我們很可能會重蹈Terra崩盤的覆轍。穩定幣的未來,仍然充滿著不確定性。我們需要保持警惕,時刻關注市場的動態,才能在這個充滿風險和機遇的市場中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