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的世界,宛如一个不断轮回的舞台。每一轮牛熊转换,都吸引着一批怀揣梦想与好奇的新人。对于许多人来说,以太坊(Ethereum)是他们进入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数字世界的首选。它被认为是技术先进的代表,拥有成熟的生态系统,以及在行业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当新人们对以太坊充满憧憬与信任时,市场的残酷却可能给他们当头一棒。通过与几位区块链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交流,我们发现,他们对以太坊的期望与以太坊的现状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割裂。
这些满怀希望的“萌新”们,最终会成为行业的建设者,还是在市场的无情洗礼中被淘汰的过客?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太坊在加密货币领域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初入圈子的新人们又是如何看待它的呢?通过与几位不同背景的区块链专业学生交流,我们得以一窥他们眼中的以太坊。
兔司是一名区块链专业的大一学生,对加密货币领域还是一张白纸,尚未进行过任何加密货币或合约交易。他目前还未入市,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不敢贸然投资。
不过,当谈及以太坊时,兔司表达出了一种天然的信任感。他认为以太坊是一个头部项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当被问及未来是否会考虑购买ETH时,他表示会考虑,因为相比其他加密货币,他认为ETH的风险相对更小一些。
Lucien是一名区块链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主要关注智能合约开发以及技术层面,对市场了解相对较少。在他的加密货币现货投资中,ETH占据了20%的比例。整体交流下来,他表现出对以太坊的看好。
Lucien认为,从他了解的角度来看,以太坊的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并且以太坊的发展也在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例如,前段时间以太坊的升级大大降低了链上的gas费,从而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此外,坎昆升级的改进方案对于开发者也更加友好,例如EIP1153中的新型操作码就成为了Uniswap V4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他也指出,以太坊的框架已经相对成熟,目前的改进主要是优化,因此成长速度相对有限。
Vernon是一名区块链工程专业毕业接近一年的学生,专注于meme币和合约交易,偏好短线操作。
在所有加密资产中,ETH是Vernon唯一投资的大市值币种,主要用于理财和分散风险。谈及选择ETH的原因,他表示,买入时ETH价格跌幅较大,而本轮周期又未突破历史新高,当时认为仍有上涨空间。
对于ETH在本轮周期的低迷表现,他表示理解,并且与Lucien持有相似的观点——以太坊的挑战在于创新受限。如今,以太坊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创新步伐变得谨慎且碎片化。
本次交流的三位新人虽然视角各异,但都对以太坊抱有好感,并且认可以太坊的价值。换句话说,以太坊在“萌新”圈子里的“路人缘”依然坚挺,像是加密世界里的“亲民老大哥”。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未必如他们所愿,以太坊的现状或许并没有新人们眼中那般乐观。
虽然以太坊在新人们眼中备受信赖,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完全乐观。一些数据和分析显示,以太坊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隐忧。
加密KOL Murphy曾发文,通过分析ETH的数据现状来揭示投资者的心态:高位投资者在加仓,但ETH的新增需求正在减弱。数据显示,在ETH跌破2000美元后,几乎没有新增购买力。
ETH近期的成本基础分布(CBD)显示出两类主要的持仓群体:
近 3 个月内 ETH 的 CBD 数据
北京大学博士胡翌霖曾发文指出,ETH所谓的“通缩”本质上是一种失败的设计。他认为,在PoS机制下,即使ETH总量在减少,也并不意味着公平或健康的发展。
他认为,以太坊的经济模型存在结构性的不平等——质押者永远是“胀”的一方,而频繁交易者则承担“缩”的代价。富人、既得利益者、老钱们始终稳坐收益区,网络交易越活跃,Gas费燃烧得越多,ETH越通缩,受益的依然是他们。而对于新人、散户、底层交易者而言,交易越频繁,Gas费负担越重,反而会被通缩机制进一步压榨。
胡翌霖犀利地总结道:在ETH体系下,老钱不仅能够零风险跑赢通胀,还能坐享利息;即使在通缩机制下,老钱头上的“水龙头”不仅没有关闭,反而开得更猛。
链上分析师Ali分享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周鲸鱼地址抛售了近13万枚ETH。
这些鲸鱼的离场行为,或许暗示着市场情绪正在发生转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句古语,道出了市场逐利的本质。
以太坊多年来积累的品牌、技术与生态,确实为它赢得了新人们的信任,吸引他们在这里扎根、学习、尝试和探索。
然而,市场是无情的,它不会因为你抱有美好的愿景而手下留情。
对于那些初入加密世界的新人来说,在拥抱以太坊的同时,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分析,谨慎投资。不要让对以太坊的“信仰”,最终变成一场残酷的“逃杀”游戏,最后只学会了“跑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