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众多车企纷纷入局,布局方式主要分为自研和投资两种。
车企入局的原因:技术积累和市场前景
车企拥有自动驾驶领域的丰富技术积累,例如感知、决策、执行等能力,以及成熟的软硬件供应链,这为人形机器人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算法层面,自动驾驶中的路径规划、运动轨迹预测等算法可直接复用。硬件方面,车企可共享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包括传感器、芯片、电池等。此外,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是吸引车企的重要因素,预计到2028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至138亿美元。
车企布局策略:自研与投资并举
“自研派”车企如特斯拉、小鹏汽车、小米、广汽集团等,致力于自主研发人形机器人,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计划于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小鹏汽车发布了Iron机器人,广汽集团发布了GoMate机器人。
“投资派”车企如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则通过投资其他机器人公司来布局该领域。比亚迪则采取“两手抓”策略,既投资机器人企业,又加大自研力度。
应用场景:工厂与家庭
车企对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升工厂生产效率,例如广汽集团的GoMate机器人将应用于其工厂生产线;另一类是面向家庭场景,例如特斯拉计划将Optimus机器人应用于护理、餐饮等领域。
挑战与机遇并存
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人形机器人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感知能力的提升、成本的降低以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等。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普遍较高,但随着人工智能算法和芯片技术的进步,成本有望下降,并通过结合大语言模型提升其智能化水平,从而加速其商业化进程。
总而言之,车企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既是技术积累的自然延伸,也是对未来市场机遇的积极把握。然而,挑战依然存在,能否成功实现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和技术的进一步验证。